二戰(zhàn)后,1955年,日本開始大量生產發(fā)動機排量只有0.36L的 微型車,產量逐年遞增,從1966年開始年產量急劇增加,到1970年產量急劇增至 120萬輛,這是由于當時日本正進入“汽車化”———汽車進入家庭的高峰期, 而微型轎車又是普通家庭能夠買得起的廉價代步工具。
不過,進入70年代,微型轎車生產卻步入低迷期,因為當時富 起來的人開始認為,第一代微型車不僅乘坐空間狹窄,而且動力性太差,車速不 足40km/h,于是,逐步富裕起來的日本人開始把目光轉到“小四輪車”(中國稱 為普通級、中級轎車)。
直到1975年,鈴木公司開發(fā)出發(fā)動機排量為0.55L、車長 3.2m、車寬1.4m的奧拓牌新型微型車,1979年在市場上推出,并發(fā)動價格戰(zhàn),打 出“47萬日元(折合人民幣3.5萬元)買一輛車”的口號,再加上適逢上世紀70年 代末的第一次石油危機,這使得原處于市場低迷的微型轎車的年產量再次增長, 1981年急劇回升至123萬輛,1990年增至181萬輛。
此后,鈴木公司又以年輕家庭主婦為目標,瞄準女性,開展對 不同年齡段女性審美標準和購車心理的研究,開發(fā)女性喜愛的新車型,同時將發(fā) 動機排量增至0.66L,車長增至3.4m,車寬增至1.48m,以提高動力性和乘坐舒適 性。鈴木新一代的奧拓牌轎車,及其系列產品階梯箱形造型的拉平(Lapin)牌轎 車、楔形造型的凱伊(Kei)牌轎車和MR牌MPV等第三代微型車,取得重大成功,實 現(xiàn)一個車種在日本國內銷售接近130萬輛的業(yè)績,成為最佳銷售車種。
同時,微型轎車真正開始成為日本新世紀的“第二家庭車”。 在日本,微型車的用戶中女性占62%。而在“小四輪車”的用戶中,女性用戶只 占28%。
日本:0.66L排量的微型車市場競爭空前激烈
對于正在迅速成長的日本微型車市場,日本主要生產企業(yè)鈴木汽車公司和大發(fā)汽車公司的爭奪可謂針鋒相對、空前激烈。
得到豐田支持的大發(fā)汽車公司超過鈴木成為單月銷售冠軍,大發(fā)汽車則雄心勃勃地要在其創(chuàng)業(yè)100周年時的2007年拿下微型車日本市場份額第一。
針對微型車六成消費者都是女性的特點,大發(fā)汽車已著手將其銷售店鋪進行一定的改裝,使其更便于女性識別,更吸引女性消費者。而作為“應招”,鈴木開始不斷擴充銷售渠道。在微型車市場相對低迷的本田汽車也計劃啟動銷售整合戰(zhàn)略,以加入鈴木和大發(fā)的市場爭奪戰(zhàn)。
日本消費者的環(huán)保、節(jié)能意識并不是自發(fā)的。購買0.66L以下排量轎車的消費者,可以享受消費稅、汽車保險、回收費用以及高速公路過路費三個方面的優(yōu)惠。并且,購買0.66L以下排量轎車不需要提供停車位證明(日本購車需要提供一份固定停車位證明)。政策的引導,讓消費者響應社會環(huán)保節(jié)能的同時,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。
與消費者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另一方是日本汽車廠商。大發(fā)、鈴木都是全球著名的小車生產企業(yè),這些企業(yè)幾十年專注于“小車”技術研發(fā),一方面其推動社會對小車的認識,另一方面與大的汽車廠商形成了差異化競爭,在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蛋糕。試想如果大發(fā)生產的都是與豐田同樣的車型,大發(fā)可能早就不存在了,豐田也更不可能允許大發(fā)在日本以外的市場另立門戶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日本微型車也經歷了從0.36L,0.55L,到0.66L的演變,并且以第二家庭車的女性用戶為目標。 大發(fā)和鈴木,就看它們誰率先引進,一場0.66L的汽車大戰(zhàn)遲早要在中國打。 唉,連印度塔塔都開始做0.66L了。
|